"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境内,因历代隶属岳州而得名。近年来,湘阴县湘江两岸发现了铁角嘴唐宋时期、青竹寺东汉时期、文星镇晋唐时期、芦林潭隋唐时期、百梅村宋元时期和乌龙嘴宋明时期青瓷窑址26处。与民间传说"湘阴有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的说法相符合。特别是青竹寺东汉窑址和城关镇晋唐窑址文化遗存面积占据了县城湘江东岸约5公里的河沿、山岗,窑场密布,延续时间1500多年。
▲ 唐代岳州青瓷
岳州窑主要由立式圆形窑和斜坡式龙形窑形成,制器有建筑装饰器、生活用器、文房用器及观赏器等;品种有碗、壶、盘、碟、钵,多系罐、杯、灯、虎子、莲花尊、梅瓶、鸡首壶等;釉色有米黄、豆青、虾青、白釉、褐色釉、酱釉、浅绿、青釉等;装饰工艺有莲纹和几何刻花、印花、画花、釉下点彩及雕塑等。
▲ 唐代岳州青瓷
由于水路顺湘江入洞庭通河通海,十分便捷,加之岳州窑制器造型丰富、品种齐全,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日本等地区均有出土发现。
岳州窑地位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品定六大名窑的茶碗时写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陆羽对岳州窑推崇备至,将其列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六大青瓷窑场之一。
▲ 唐代岳州青瓷
岳州窑历史进程
岳州窑始烧于东汉,中经西晋、南朝、隋,一直延续到唐代。隋和唐,是岳州窑的辉煌时期。岳州窑最早烧制的器具,胎呈灰白色,胎质欠细密,釉色以青绿为主,半透明,多呈开片。从唐代开始,烧制范围扩大。当时烧制的茶具,有茶碗、茶瓯、茶盒等,其胎多为灰白色,釉色仍以青绿为多,有玻璃质感。釉开细片。唐代烧制时使用垫饼支烧;五代用支钉支烧,在盘碗底部留有支钉痕迹。施釉方法开始由半腰往下降至下腹部。这是一个特色。中唐以后,玉壁底圆口碗成为它的代表作之一。
▲ 唐代岳州青瓷
岳州窑特点
一、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赞之"岳州瓷青、青则益茶",唐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
二、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黄或酱绿色的。釉拨且光亮,釉面有细小纹片和气泡。隋代产品均施半釉,内壁与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现象。
三、器物有碗、盘、钵、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足以圆饼形和玉壁形足多见,高足盘、浅盘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风格。
四、装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高足盘盘心纹饰多达30种以上,尤其是盘中心部位的多层花纹装饰,为其它各窑所不见。此外,还见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
五、装饰方法与长沙窑基本相同,五代时有所改进,采用支钉支烧。
▲ 唐代岳州青瓷
岳州青瓷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