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有你耳熟能详的
比如说昨天推出的“岳阳非遗美食”
但还有一些是你不太熟悉的
今天给大家呈现的就是
“岳阳非遗表演类项目”
今天,跟着小编一起
让这些历史悠久
极具地方特色的表演类项目
把你耳朵叫醒吧
◆ 巴陵戏 ◆
2006年,巴陵戏列入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他是湘东北地区戏剧的代表,其舞台语言、剧目、声腔、音乐、表演乃至演出习俗中承载着大量与岳阳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活化石”,又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和地方剧种成型、发展的宝贵资料。巴陵戏不仅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截至目前,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已三次走出国门登上国际大舞台:2014年赴土库曼斯坦,参加阿瓦扎国际音乐和民俗文化艺术节;2017出访俄罗斯,参加圣彼得堡夏季中国文化节;2019年赴罗马尼亚,参加第18届国际民俗艺术节“冷杉之王”活动,以艺术为桥梁,架起世界艺术交流之路,受到当地民众和出席节庆活动的各国友人的高度赞誉。
◆ 岳阳花鼓戏 ◆
2008年,岳阳花鼓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鼓戏是我国各地方小戏“花鼓”的总称,主要流传于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明末范文若的传奇作品中描摹了演唱花鼓的戏剧场景,显示了这一艺术形态的最初面貌。岳阳花鼓戏以湘北方言演唱,共有传统剧目123个。其声腔音乐分“锣腔”与“琴腔”两大类,“锣腔”有“南路锣腔”、“北路锣腔”与“专用锣腔散曲”之分,“琴腔”也有“正调琴腔”与“琴腔小调”之分。邵阳花鼓戏唱腔丰富,曲牌众多,形成了以川调类、牌子类和小调类三种声腔融合一体的音乐体系,其表演与音乐根据基本艺术风格分为东、南、西三路。
◆ 临湘花鼓戏 ◆
2011年,临湘花鼓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湘花鼓戏,俗称“嗡琴戏”,起源于湖南临湘境内的桃林河流域,脱胎于临湘的山歌、民歌、夜歌、孝歌、小调等地方音乐,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戏剧表现形式。它包括以琴腔为主,以锣腔、吹腔、套曲、地方小调为辅的五类声腔,有曲调三百九十余首,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近百个。代表作有《王妹子回门》、《孟氏割股》、《大兴与兰兰》等。临湘花鼓戏是承载瑶族文化信息的“活化石”。脱胎于临湘民歌、山歌等曲牌的临湘花鼓戏中的声腔,有较明显的瑶族音乐遗风。保护传承临湘花鼓戏,对研究和传承楚湘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 洞庭渔歌 ◆
2014年,洞庭渔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洞庭渔歌演出剧照
洞庭渔歌《赶郎不到是冤家》
演唱者:渔歌(洞庭渔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岳林
洞庭渔歌《赶郎不到是冤家》
演唱者:巴陵戏剧传承研究院卢康娜
洞庭渔歌流传于岳阳市岳阳楼区,源自战国时期,最迟在北宋年间,就已广泛流传于古岳阳地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便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描述。洞庭渔歌曲调流畅、婉转、有浓厚的地方风味,节奏鲜明,曲调丰富,辽阔,带有很浓的地方风格,湖区人民广泛流传,由领歌人起首,一唱众和,音调高亢,婉转,饶有风味。有对唱、独唱、合唱等等,在湖区广泛流传。代表作有《湖风吹老少年郎》、《养女莫嫁驾船郎》、《河水哪有我眼泪多》、《十二月渔民苦》、《我撒网子妻荡浆》、《阳雀子唤醒打鱼人》、《送郎一条花手巾》、《赶郎不到是冤家》、《篙子一响船要开》、《情姐下河洗茼蒿》、《郎想姐来口难开》、《蓑衣歌》、《情姐爱的打鱼郎》、《吃茶歌》、《盘渔歌》、《洞庭仙》等三百余首。
◆ 洞庭渔歌 ◆
2008年,平江民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江民歌称得上成千上万,十分丰富,浩若烟海。歌词内容同当地人民的生活、历史、习俗、语言密切相关,真实地反映着原生态社会生活。艺术上形式简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旋律优美,流利畅达,节奏明快。大致可分为:民歌类,仪、式歌(习俗陈规)类,情歌类,山歌类,儿歌类,革命歌谣类。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彭德怀元帅领导的平江起义在此爆发,如火如荼的大革命孕育了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20多万平江革命志士高唱着红色歌谣,前赴后继,英勇献身,涌现出了近60位共和国将军。
◆ 高山田歌“啰啰咚” ◆
2016年,高山田歌“啰啰咚”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山田歌“啰啰咚”参加“欢乐潇湘·幸福岳阳”群众文艺汇演活动
啰啰咚是君山渔民洞庭湖边打渔时自编自唱的号子演化而来,流传于君山境内长江以南沿岸农村,属平原区域内的高腔民歌歌种,带有典型的湘北地方方言特色和古老的民间民歌韵味。 “啰啰咚”的歌词质朴、挚真、通俗易懂,题材内容包含有历史传说、生产生活、民俗爱情、生活哲理等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歌唱目的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演唱形式上多采用“一领众和”式,在功用特征和歌唱形式等方面与劳动号子存在某些共性。
◆ 云山山歌 ◆
2016年,云山山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山山歌参加岳阳县2018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云山山歌是一种传唱于湘北地区的独特山歌,它以丰富多彩的歌曲内容和具有特色的高腔唱法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汲取江西弋阳腔精华,融合本地山歌小调的特征而形成。它以岳阳一带方言为唱腔,主要流行于以大云山为中心的岳阳县和临湘市交界的数十个乡镇。大云山大部分地区处于海拔一千米以上,山高坡陡, 交通不便,受云山地理因素影响便有“抬头看得见,相会要一年”之说。因此在大云山喊山歌除了抒发感情、愉悦身心之外, 还是山里人一种特殊的传递信息的手段。
◆ 长乐山歌 ◆
2010年,长乐山歌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民对唱长乐山歌
长乐山歌,其歌词传自民间。其声腔源自湘楚文化,具有明显的长乐地方民俗特色。其演唱形式是一个独唱,也有多人联唱。长乐山歌中,以情歌数量居多,约占总数的九成以上,曾被誉为“情歌的宝藏”。它们大都是反映男耕女织、夫唱妇随、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等幸福生活的。长乐山歌的体裁绝大部分七言五句,但也有唱歌形式的,有一首几百字的,也有一首几千字的。
◆ 聂市十样锦 ◆
2017年,聂市十样锦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听到过多少?
还有哪些是文中没有提到的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补充
策划、编辑:万程亮、李翔
资料整理:市非遗保护中心 付 旋
审核:市非遗保护中心 付淑华